簡體 | 繁體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熱烈慶祝審計機關成立30周年  >  征文選登 > 正文
 
河南省審計廳:十年審計路 五件審計事
 
【時間:2013年09月17日】 【來源:趙斌(河南省審計廳)】字號: 【大】 【中】 【小】
    我出身于魯南地區(qū)的一個農民家庭,2003年7月,大學畢業(yè)后來到審計機關工作。能夠成為一名“公共財政的衛(wèi)士”,自己感覺非常幸運,也讓許多同齡人羨慕不已。從此,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和滿腔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審計工作,鉆研審計業(yè)務,努力實現自己的審計夢想——責任、忠誠和奉獻。十年的磨煉,使我從一個剛走出校門不諳世事的大學生,成為河南省審計廳一名審計業(yè)務骨干,其中經歷了許多難忘的審計故事。下面的五件審計事,也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的審計情和對審計夢的追求。

    第一件事,最有壓力的事。2006年,我非常榮幸的加入到省廳同級審辦公室這個集體中,一干就是7年。廳同級審辦公室負責組織協(xié)調全廳同級審工作,并起草“兩個報告”。 “兩個報告”是全面展示全廳、甚至是全省審計工作最重要的一個平臺,是宣傳審計工作的最好媒介,對于樹立審計形象、增強審計權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皟蓚€報告”必須做到“精、細、嚴、實”,對報告內容、篇章結構、語言表述、標點文字、數字單位等精雕細琢,確保萬無一失,不出一點紕漏。每年起草“兩個報告”,既要做到有亮點、有新意、有深度,又要注重維護發(fā)展主流、維護中心大局、維護全省形象,對于每個成員來說都是最有壓力的一件事。但是,有壓力就有動力,一份付出一份收獲。我通過參與起草“兩個報告”,不僅學到了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而且業(yè)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第二件事,最有趣的事。2007年秋,在一次良種補貼審計中,我發(fā)現某縣農綜辦采購了一種名為“豫油一號”的玉米種子。我一直琢磨這件事,“玉米能出油嗎?這種子有點怪”,當天晚上將近十二點,由于心存疑惑一直睡不著,遂打開電腦,在網上查找是否存在名為“豫油一號”的玉米種子。搜索結果顯示,“豫油一號”是一種花生品種,并不存在名為“豫油一號”的玉米種子。根據這一情況,我和審計組其他同志分別對開具發(fā)票的種子公司和收到種子的農戶進行了調查,發(fā)現種子公司并沒有銷售過該種子,也沒有出具過發(fā)票。發(fā)放清冊中所列的農戶均承諾沒有收到過種子,簽名非本人所簽。經過這“一頭一尾”的查證,查清了該縣農綜辦通過借用發(fā)票、私刻印章、虛構支出等手段套取現金86萬元的違紀事實,農辦主任最終受到撤職處分。

     第三件事,最有意義的事。2010年7月,對某市政府2009年財政決算進行審計。我負責稅收征管情況的審計。多年的審計工作使我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在審計開始時都要查找、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制度等,特別是新出臺的政策,以便尋找新的審計思路。當時,我在網上看到了財政部、國稅總局和國土資源部在2008年出臺的一項政策,要求相關部門要嚴格執(zhí)行轉讓土地方面的先稅后證政策。我將這項政策的執(zhí)行情況作為了重點。該市土地部門表示,他們并不知道這個政策文件,并沒要求辦證單位提供完稅證明。通過審計,查出相關企業(yè)和個人利用管理上的這個漏洞,少繳稅款800多萬元。根據上述情況,第二年我廳對全省18個省轄市本級和60個縣進行專項審計調查,結果發(fā)現17個省轄市和48個縣都沒有執(zhí)行先稅后證政策,共查補稅款1.6億元。省政府領導、多個省轄市書記市長均對審計結果進行批示。審計結束后,各有關市、縣政府完善制度,要求土地部門在辦理土地證時增加審核完稅證明環(huán)節(jié)。一個簡單的審計思路,有效堵塞了一項全省性的稅收征管漏洞,我從中也感受到審計的力量和價值。

     第四件事,最得意的事。2011年,在對某市市長進行經濟責任審計中,我負責審計淘汰落后產能補助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這項審計內容,當時全國審計系統(tǒng)都很少涉及,沒有現成的審計思路和方法借鑒。經了解,企業(yè)申報資料和業(yè)務主管部門現場核查是確定受助對象并撥付資金的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由于事過境遷,現場核查過的淘汰生產線或已銷毀、或已拆除,大多不復存在,審計現場核查無從查起。10多天過去了,從48個項目申報資料中沒有發(fā)現實質性問題,我心有不甘,重新對申報資料逐一梳理,當看到色彩鮮艷的照片時,一個新的思路映入腦海:最能反映淘汰設備存在的證據不是報表、賬冊等財務資料,而是這些生產設備的照片!理出這個思路之后,我把之前設備照片又進行了仔細查看,在看到一家企業(yè)的項目檔案時,眼前一亮,這張照片似曾相識,馬上把之前幾個項目的申報資料全部放在一個桌子上,都翻到照片那一頁,果然有一家企業(yè)的照片和我發(fā)現可疑的照片一模一樣。兩家不同的企業(yè),申報的淘汰設備的照片完全一樣,絕非巧合!按照這種思路,通過對比照片,最后發(fā)現5家企業(yè)虛報資料套取財政獎勵資金1050萬元。上述案件移送后,套取的資金全部收繳財政,公安機關對5家企業(yè)進行立案偵查。

    第五件事,最震撼的事。2012年10月,在對一縣書記、縣長經濟責任審計的后期,審計組對涉農資金使用情況開展實地走訪調查,核實資金去向。我和一位同事對一姓朱的農戶進行調查,資料顯示他收到倒房重建補助資金15000元。據村干部介紹,朱某身體不太好,家中四個女兒,真可謂家徒四壁。但是見到本人之后,我還是吃了一驚,40歲的年齡蒼老的像60多歲。我向朱某講明了身份,介紹了找他的目的,我的同事將帶路的村干部引開。我問“村里給他補了多少錢時”,他猶豫了片刻,說“你們沒看到嗎,寫的多少就是多少”。我給他說,“你實話實說,我們會注意保密,我們就是想看一下國家給老百姓的錢,咱收到了沒有”。他突然冒了一句“一半都不到”。我當時既興奮又震驚,趕緊追問“你到底收到多少錢”,他抬起了頭,突然朝那個村干部的方向看去,遲疑了半分鐘,說“我全部收到了,你們走吧”。這種情況下,我強調了審計保密紀律,希望他實話實說。這時他突然發(fā)怒:“你還想讓我在這個村里活下下去嗎?”這一刻,我被怔住了。我沒有繼續(xù)追問,給他道了聲謝謝,并留下我的電話,希望他給我聯系,結果可想而知。從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種哀怨、憤恨與無奈,自己從來沒有那么難受過:像朱某這樣農民,屬于自己的卻無法得到,而我作為一名審計干部卻無能為力,非常自責。還好,通過追查其他資金,終于查出這名村干部貪污多項涉農補貼資金3萬多元,受到了法律懲罰。

    過去的十年,自己雖然也有過尷尬和無奈,但印象更深的是對審計工作的那份熱情和作為一個審計人肩上的那份沉甸甸責任。我愿懷著自己的審計夢想繼續(xù)前行,孜孜以求,無怨無悔。(趙斌)
【關閉】    【打印】